首页 资讯 正文

河南滑县:气象先行 织密“三夏”服务保障网

体育正文 240 0

河南滑县:气象先行 织密“三夏”服务保障网

河南滑县:气象先行 织密“三夏”服务保障网

全国“三夏”大规模小麦机收已全面展开,收割机开足马力(kāizúmǎlì)驰骋在麦田中,一排排小麦被整齐地切割、脱粒……农田一片繁忙景象(jǐngxiàng)。

小麦丰收(fēngshōu)季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正在进行

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(de)曹县是我国(wǒguó)的产量大县,眼下,这里的159万亩小麦迎来(yínglái)丰收,大规模机械化收割作业正进行,预计本月10日前将全部完成。

菏泽市曹县王集镇刘菜园村的麦田,多台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正(zhèng)同时开展收割作业。农机手(nóngjīshǒu)告诉记者,趁着好天气,他们采取人歇机不歇的模式,轮班抢收。

农机手 杨宝磊:我是来自滨州(bīnzhōu)的收割机手。每年到(dào)曹县收割作业,因为这里(zhèlǐ)收割时间较早。作业通常需要六到七天。连夜作业,人歇机不歇。曹县作业完成后,前往梁山,再到滨州。

收割、脱粒、装车一气呵成,几十分钟(jǐshífēnzhōng),就能完成100多亩小麦(xiǎomài)的收割作业。

种粮大户 赵付文:收获的小麦颗粒饱满,状态良好。预计负责的两千亩小麦,用这台(zhètái)收割机三天即可(jíkě)收完。

今年三夏生产期,曹县各部门联合提供服务,成立了6个科技小分队,深入26个镇(zhèn)街指导种植户科学收割。同时,做好(zuòhǎo)运输、晾晒、储存等保障工作,确保小麦颗粒归仓。气象部门预报(yùbào),未来一周山东省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,气象条件整体(zhěngtǐ)利于小麦收获、晾晒。

小麦田间“选秀” 试验田(shìyàntián)进入收获季

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,截至5月30日,河南麦收(màishōu)进度已过六成。在新乡市,小麦育种试验田进入了收获期,科研人员正在田里忙着给(gěi)小麦单株“选秀”。那么,这片育种试验田里的(de)小麦生长和收获情况(qíngkuàng)如何?试验田里的小麦有什么特点呢?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去看看。

在一块小麦育种试验田里,作为育种材料的(de)小麦,即便(jíbiàn)是同一格内相邻的两株,也可能(kěnéng)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,相当于(xiāngdāngyú)两位不同的“选美”参赛选手。这几天,科研人员的一大任务就是从中挑选出表现优异的个体。

在河南农业大学的这片(zhèpiàn)试验田里,科研人员正在查看不同品系小麦的生长情况。他们将这片235亩的育种试验田,精细划分成上(chéngshàng)千个(qiāngè)小地块,分别种植着不同品系的小麦,每一株小麦的性状也各有差异。

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殷贵鸿:这块地约(dìyuē)1亩,种植了700多个不同新(xīn)品系,每一个新品系都是不一样的。我们从这700多个品系中,筛选出高产(gāochǎn)抗病的优质育种材料。

为了挑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小麦,科研人员必须仔细(zǐxì)查看每一个地块,仔细记录每一株小麦的麦穗、茎秆、叶片(yèpiàn)等细节。

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殷贵鸿:该单株株高较矮,约65厘米;穗数较多,有16个,同时穗型较大。估测(gūcè)穗粒数六十多粒。这个材料要(yào)带回实验室加速培养,有望成为新品种(xīnpǐnzhǒng)。

这个优(yōu)中选优的过程被称为“收(shōu)单株”。殷贵鸿和学生们需要为选好的麦子系上(xìshàng)红绳,连根拔起,记录数据。由于今年有旱情,小麦扎根深,拔单株费时又费力。

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 李巧云:每日(měirì)工作(gōngzuò)时段在早上6点至11点多;下午3点至7点半。

河南(hénán)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殷贵鸿:我们要先用铁锹撬动(qiàodòng),才能拔出(báchū)麦株。这增加了人工成本。得比往年多雇近一倍人手,方能满足育种要求。

之后,这些麦粒会被送往基地进行脱粒(tuōlì)、考种等步骤,最终鉴定出综合表现最优异的种子,用于下一步的遗传(yíchuán)改良。

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殷贵鸿(hóng):为加速育种进程,今日收获后(hòu)立即脱粒(tuōlì)并送往郑州实验室。使其快速再生长一代,促使优良性状尽快稳定,以最快速度培育出新品种。
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目前,中国农科院、河南省农科院等育种机构的科研团队已在新乡市的育种基地(jīdì)培育出82个小麦新品种(xīnpǐnzhǒng),部分品种已在黄淮海麦区推广(tuīguǎng)种植。

降雨为水稻解渴(jiěkě) 加速烘干保小麦归仓

前两天,湖北(húběi)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,有效缓解了水稻前期的旱情,但也给小麦收获(shōuhuò)后的烘干带来不小的挑战,为此,烘干企业开足马力24小时作业,防止籽粒淋雨霉变(méibiàn)。

目前,湖北的中稻和再生稻陆续进入了分蘖期,本轮降雨对缓解局地气象干旱、补充土壤墒情(shāngqíng)极为有利。在这片(zhèpiàn)水稻种植区,田间气象站等智能化设备助力种植户高效用水,让(ràng)更多的水稻解渴。

武汉某智慧农场(nóngchǎng)理事长 胡丹:当前水稻田(shuǐdàotián)正缺水,这场雨有助于改善水稻长势。

水稻喝饱了水,但刚刚(gānggāng)收割(shōugē)的小麦却需要赶紧脱水,为此,相关部门组织企业加班加点进行烘干作业,以防籽粒淋雨(línyǔ)霉变。在黄石大冶市,5.22万亩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毕,它们被送入智能烘干房,经过10多个小时的烘烤(hōngkǎo),就能进入储存仓了。

湖北大冶市保安镇某家庭(jiātíng)农场负责人(fùzérén) 石章兴:目前已烘干小麦200多吨。政策规定,烘干一亩小麦可获10元补贴。

据湖北省(húběishěng)农业部门统计,目前全省烘干机保有量达到1.1万台以上,批次烘干处理能力达到24万吨以上,基本满足(mǎnzú)全省粮食烘干处理需求。此外,6月上旬至中旬湖北将进入梅雨季,多地(duōdì)正加紧疏通沟渠,提前做好预防洪涝灾害措施,打通农田水利“最后一(yī)公里”,为(wèi)粮食稳产筑牢“水防线”。

95后(hòu)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

修水是江西省(jiāngxīshěng)蚕桑大县,这里有一支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团队,他们中许多人是返乡创业青年(qīngnián),有的曾在沿海农业企业(qǐyè)积累(jīlěi)技术,有的是本地培养的“土专家”。2023年,他们响应乡村振兴政策,扎根桑园,用工业化思维革新传统养蚕模式,从智能分龄蚕房到产业链拓展延伸,不仅让蚕桑养殖效率(xiàolǜ)提升数倍,更(gèng)带动300余人就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
走进修水县漫江乡的一处桑园,95后新农(xīnnóng)人张帮飞和他(tā)的团队(tuánduì)正忙着(zhe)采收桑叶。张帮飞驾驶着新式桑叶采收机来回穿梭,这台机器的采叶量,相当于40名工人同时作业。谈及创业初衷,张帮飞表示,修水悠久的蚕桑产业传统(chuántǒng)和完善的加工链条是吸引(xīyǐn)他的关键。创业初期,团队自筹200万元启动资金,并申请政府创业补贴,才引进了首批智能设备。

修水县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帮飞:不仅效率提升,经济支出也节省不少(bùshǎo)。每天(měitiān)能节省人工开支4000元。

高效采叶为(cǎiyèwèi)优质(yōuzhì)养蚕打下了基础。为了确保鲜叶稳定供应,这片桑园种植的是他们从浙江引进(yǐnjìn)的抗病性强、40天即可循环采收的桑苗新品种。

创新(chuàngxīn)的还有智能蚕房。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能够精准匹配蚕宝宝各生长阶段需求,刚孵化的蚁蚕(yǐcán)住在配备特制饲料的专用蚕室,五龄蚕则进入通风宽敞的大蚕(dàcán)饲养区。

随着(suízhe)养殖规模扩大,团队又推出“分段(fēnduàn)养殖+流水线管理(guǎnlǐ)”模式,将小蚕集中在孵化工厂培育,待长到一定阶段,再转移至大蚕房,实现“同期孵化,同期出茧”循环生产,蚕房空间利用率提升3倍多。

修水县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(zhāng)帮飞:今天新到130张蚕种。小蚕工厂(gōngchǎng)5天可孵化130张小蚕。同时,大蚕房也(yě)能出茧130张。实现工厂化循环养殖,时空高效错位利用。

随着养殖模式的成熟,这支年轻团队的产业辐射力不断(bùduàn)增强。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团队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桑苗、技术培训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(xiéyì),带动(dàidòng)全县200余户家庭投身蚕桑种植。如今,他们(tāmen)创办的企业已为当地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,涵盖桑叶种植、蚕茧养殖、设备(shèbèi)操作等工种。

修水县某生态(shēngtài)养殖有限公司员工 黄小秋:月收入4000多元。加班有加班费(jiābānfèi);蚕养得好另有奖金。

修水县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 张帮飞(zhāngbāngfēi):下一步计划在修水建立生丝加工(jiāgōng)及后续产业链,实现“全球采茧,修水制丝”新模式。

河南滑县:气象先行 织密“三夏”服务保障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